雨三首 其一

湖阔云如积,天空雨正豪。
风飙兼昼夜,井邑带波涛。
茅屋垂垂破,渔舟故故高。
何妨张仲蔚,环堵自蓬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豪雨中的景象,充满了动态美和隐逸情怀。

前四句写暴雨的壮观场面:湖面开阔,乌云堆积如山峰;天空下着倾盆大雨,狂风昼夜不停地呼啸,整个城镇仿佛都被雨水和波涛包围。诗人用"阔""积""豪"等字眼,把暴雨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

后四句转向雨中的人文景象:茅草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渔舟却因水位上涨显得格外高大。最后两句用典,提到隐士张仲蔚,说这样的雨天正适合像他那样,在简陋的草屋中自得其乐。这里的"环堵"指四面土墙,"蓬蒿"指野草,都是形容隐居环境的简朴。

全诗妙在将自然界的狂暴与隐士的淡泊形成对比:外面风雨交加,屋内安之若素。诗人似乎在说:外界再动荡,内心也可以保持平静。这种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从容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推崇的生活智慧。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