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子敬赴钓台书院山长

我航浙西三四五,每过双台泪如雨。
三公不作归钓矶,时人血面争丝缕。
危石栖云禽野语,苍林古瓦瞻祠宇。
同舟名利急须臾,我往拜之刚不与。
箨兮箨兮风吹汝,天星易摇足勿举。
千载羊裘有敝时,人言黄犬皮当补。
诸公奕奕谁宾主,名教有功联斝俎。
惜不相逢建武功,短蓑独速渔樵侣。
喜君沈敏资好古,初分讲席良得所。
履声绝少况马嘶,早笋晚菘聊复煮。
伐木丁丁听腰斧,水色山光更媚妩。
当年饵下有残鳞,珍珠化作骊龙吐。
百里时归彩衣舞,犹载行书压鸣橹。
一勤赠子莫多言,买菜有讥君记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吴子敬去钓台书院担任山长(相当于校长)时写的,既有对友人品格的赞赏,也有对世道人心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的感慨(前六句)
作者说自己多次航行经过浙西的严子陵钓台(东汉隐士严光隐居处),每次都会触景生情、泪如雨下。他感叹当今世人争名逐利、面目狰狞("血面争丝缕"),早已没了严光那样淡泊名节的贤士。钓台边的危石、野鸟、古祠,反而显得清高脱俗,与世俗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

2. 对隐士精神的推崇(中间八句)
作者用"箨"(竹皮)比喻隐士的孤高——即使被风吹打也要坚守本心。他提到严光"羊裘垂钓"的典故(严光拒绝做官,穿破羊皮袄钓鱼),讽刺现在的人像"黄犬"(暗指趋炎附势之辈)一样忙着巴结权贵。这几句其实是夸吴子敬像严光一样品行高洁,能在书院传播正统儒学("名教有功"),可惜生不逢时,只能做个教书先生。

3. 对友人赴任的祝福(后十句)
转到现实场景:作者高兴地称赞吴子敬沉稳好学("沈敏资好古"),去书院教书正合适。想象书院环境清幽("履声绝少"),有山笋野菜可吃,伐木声与山水相映成趣。最后用"骊龙吐珠"比喻书院能培养人才,叮嘱友人常回家看望父母("彩衣舞"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并幽默提醒他:教书要踏实,别像买菜讨价还价一样计较得失("买菜有讥"指做学问不能功利)。

诗的核心魅力
- 古今对比:通过严光的隐士风骨,反衬当下社会的功利浮躁。
- 借景喻人:用"危石""苍林"等景物烘托友人品格,用"箨""羊裘"等意象赞美坚守本心的精神。
- 真挚情谊:既有对友人才能的肯定,也有对他清贫教学生涯的关切,最后还像老友一样开玩笑提醒。

全诗语言朴实但意象丰富,在送别中融入了对隐逸文化的追慕、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朋友间的温情调侃,读来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生活气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