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寿四十二从父

文章叔氏登坛早,雄心未销双鬓老。
日月长悬短布寒,山川自向衡门老。
衡门何处中散林,芙蓉江边绿雨深。
青棠孤馆才十尺,高台面面罗云岑。
儿昔与父同出处,骨肉相师亦相许。
大人落落营千秋,小儿卑卑干一举。
不然提携起末行,岂令当世徒张皇。
我思弘正之间迄今日,纷纷诸子谁升堂。
祗笑前人忘已拙,作色相矜开别辙。
可怜风雅直至今,父起布衣光烈烈。
怀中挟得三千首,都门贤达争驰骤。
未许名山副本藏,相如宁困临邛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四十二岁叔父的祝寿诗,表达了对叔父才华和品格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先描写叔父的形象:虽然年纪渐长(双鬓斑白),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他过着清贫的生活(短布寒),隐居在简陋的茅屋(衡门)中,却胸怀宽广如山川。

2. 中间部分回忆与叔父的相处:作者小时候常与叔父一起读书学习(同出处),叔父教导他要追求高尚的理想(营千秋),而不要只图眼前的小成就(卑卑干一举)。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叔父高尚的品格。

3. 最后赞美叔父的文学成就:叔父虽然出身普通(布衣),但才华横溢(怀中挟得三千首),在京城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都门贤达争驰骤)。结尾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暗示叔父终将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认可。

诗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
- 雄心壮志与双鬓斑白的对比
- 简陋住所与宽广胸怀的对比
- 叔父的高尚追求与世俗功名的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塑造了一位虽处困境却保持高尚情操的文人形象。诗中"青棠孤馆才十尺,高台面面罗云岑"等意象生动传神,用简朴的居所反衬出主人公精神境界的高远。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长辈的敬爱之情,也展现了传统文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祝寿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