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德山
割麦天气江流潢,沙滩渐没五尺强。
鼓师弄手百夫唱,竹索倒拽船低昂。
回头看山在林杪,孤峰一角浮图小。
画旗飘扬风转脚,羡煞估帆去如鸟。
朝天路远六千余,堂堂岁月间扫除。
遥与山灵结后约,再来颜鬓知何知。
鼓师弄手百夫唱,竹索倒拽船低昂。
回头看山在林杪,孤峰一角浮图小。
画旗飘扬风转脚,羡煞估帆去如鸟。
朝天路远六千余,堂堂岁月间扫除。
遥与山灵结后约,再来颜鬓知何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边劳动场景,同时夹杂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夏天割麦时节江水暴涨,沙滩被淹没了五尺多。鼓手指挥着上百名纤夫唱歌拉船,竹编的纤绳绷得紧紧的,船身在波浪中起伏摇晃。这里用"倒拽""低昂"等动词,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号子声、看到船只晃动的画面。
中间四句镜头转向远景:回头望见德山隐现在树梢间,山顶的佛塔显得很小。画旗被风吹得翻转飘舞,诗人羡慕那些商船像飞鸟一样顺流而去。这里用"浮图小""去如鸟"的对比,突显出江面的辽阔。
最后四句转入抒情:想到去京城的路途遥远(六千余里),岁月就这样在日常琐事中流逝。诗人远远地和山神约定再来,但不知道下次重逢时,自己的容颜会变成什么模样。结尾"颜鬓知何知"的疑问特别打动人心,把对年华老去的淡淡忧伤,融化在对山水之约的期待中。
全诗妙在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如百夫拉纤)、宁静的山水远景(孤峰浮图)和深沉的人生感慨(岁月扫除)自然融合,就像用文字画了一幅会动的山水人物画。特别是最后把对山水的喜爱与对时光的感叹联系起来,让普通的生活场景有了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