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炎夏日里赶路的场景,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和对自然现象的生动刻画。
开头两句写诗人在酷暑中出发赶路,站在屋檐下被热风吹得喘不过气。这里用"愁予"二字,既写天气炎热带来的烦躁,也暗含对百姓生活的忧虑。
中间四句写得特别精彩:诗人刚准备顶着星星赶路(说明天还没亮就出发),突然就下起雨来。这里用"谁驱雨至"的疑问,把下雨写得像有人驱赶着雨来似的,特别生动。诗人没有单纯高兴下雨凉快,而是想到两个极端:路上的行人可能会被雨淋病,田地里的庄稼又可能因干旱枯萎。这种矛盾心理展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早知道南方盐米便宜,赶完集回家时大家都欢天喜地。这里用"趁墟"(赶集)这个细节,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虽然前面写了很多困苦,但百姓们依然能在生活中找到简单的快乐。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不是单纯描写天气,而是通过天气变化,写出对百姓生活的观察和关怀。酷暑、暴雨这些自然现象,在他笔下都变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镜子。特别是"岂怜行道暍欲死,直恐良苗涸且枯"这两句,把行人中暑和庄稼干旱这对矛盾并置,让人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陈元晋
宋抚州崇仁人,原本蜀人,字明父。宁宗嘉定四年进士。授雩都尉,迁知福州、融州,累官邕管安抚使。嗜学好义,居官有政声。尝建渔墅书院。为文多愤世嫉俗之言,指陈当时利病极痛切。有《渔墅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