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无人行二首 其一

汉地山河远,边城草木长。
西戎空大夏,北虏送君王。
礼乐兼三统,车书混八荒。
征伐司卫霍,奉使遣苏张。
号令知无外,衣冠入夜郎。
蒐兵临瀚海,郡县裂姑臧。
邮传通族障,奚奴识宪章。
华夷同正朔,天子坐明堂。
西极奉龙马,何用贽白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朝强盛时期的边疆景象和帝国气象,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分析如下:

1. 开篇展现辽阔疆域
前四句像航拍镜头:汉朝疆域辽阔,边塞草木茂盛。西边的戎族(少数民族)无法威胁大夏地区,北方的匈奴反而向汉朝君王称臣。这里用"空"字巧妙体现敌人徒有野心却无法得逞。

2. 盛世的文化融合
"礼乐三统"指汉朝继承夏商周三代文化,"车书八荒"说全国车轨文字统一,就像现在推行全国标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保卫边疆,苏秦、张仪般的外交家出使各国,展现文武并重的治国方略。

3. 边疆治理的细节
诗中提到夜郎(西南地区)、瀚海(蒙古高原)、姑臧(甘肃武威)等地名,像一份古代版"一带一路"报告:邮驿系统连通边防,少数民族仆从都懂得朝廷法令,体现精细化管理。

4. 万国来朝的盛况
最后四句如同纪录片高潮:各族使用统一历法,天子在明堂(国家典礼场所)接受朝拜。西域进献龙马,连白狼皮毛这样的贡品都显得多余,用具体贡品生动体现国力强盛。

核心魅力
诗人用"地理+军事+外交+民俗"的多维视角,把枯燥的政治主题写得充满画面感。就像用文字搭建了一座4D影院,让读者看到汉朝如何用"硬实力+软实力"实现民族融合,其中"华夷同正朔"(共用一个日历)的细节尤其能引发现代人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