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堙晓发

日出山雾黄,五月气犹肃。
溟濛十里馀,辕马伤局缩。
岂不惮驰驱,所欣恣余目。
沈沈树隐岑,稍稍黍抽陆。
仰观云中岫,俯视涧底谷。
境深工出奇,地古尚馀朴。
驾言问民风,十稔九无熟。
岩嵌时突烟,委复閟土屋。
行行重嗟咨,明光竟遗覆。
予本登才贤,幽探事陶育。
抚此晋阳区,孱绵愧食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五月清晨山间旅行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自然与民生的真实面貌。

开头四句写清晨出发时的景象:太阳刚升起,山雾呈现黄色,虽是五月却仍有寒意。雾气弥漫十余里,拉车的马都冷得蜷缩起来。这里用"黄雾""肃寒"等词营造出清冷朦胧的晨景,马的反应更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中间八句是旅途见闻:诗人虽知赶路辛苦,但更享受眼前美景。他看见远处树木掩映的山峰,近处刚抽穗的黍苗,抬头是云雾缭绕的山峰,低头是幽深的山谷。这些景物既新奇又古朴,形成鲜明对比。"工出奇"与"尚余朴"的对比,暗示自然既鬼斧神工又保持本色。

后八句转向民生疾苦:诗人询问当地风土,得知十年中有九年歉收。山岩缝隙中偶尔冒出炊烟,破旧的土屋散布各处。边走边叹息,感慨阳光竟照不到这里。最后四句是诗人的自省:他本是选拔人才的官员,面对晋阳地区(今山西一带)百姓的困苦,为自己衣食无忧感到惭愧。

全诗亮点在于:
1. 画面感极强,从黄雾、冷马到山景、农作,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2. 情感自然过渡,从赏景的愉悦到见民生疾苦的沉重
3. 最后反躬自省,体现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4. 用对比手法(美景与贫苦、自然奇观与简陋土屋)强化感染力

诗人通过旅途见闻,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揭露了民生之艰,最后归结到官员的责任,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传统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