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春天,充满了无奈与漂泊感。
前四句写荒凉的春景:空旷的原野偶尔有鸟飞过,寒冷的山间白天也不见花开。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官员(簪冕客)和乐师(管弦家),他们本应享受太平,如今却流离失所。
中间四句用强烈的对比:官员们清晨骑马赶路,傍晚登楼看晚霞,看似潇洒,实则暗示着奔波劳碌。长安城门(青门)远在万里之外,白发老人却被困在三巴(四川东部)山区,突出了距离带来的阻隔感。
后四句点明时代背景:天下都在打仗(戎服),江湖上飘着使者的船只(使槎)。诗人独自带着滞留异乡的愁容,对着春天的美景却只能感到惆怅。全诗通过个人遭遇,折射出战乱年代普通人无法掌控命运的悲哀。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