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怀留侯
楚楚韩公子,意气何慨慷。
破产结壮士,愤此宗国亡。
往往感异人,出身为连□。
惜哉博浪椎,不获摧嬴秦。
既谢沧海君,还过圯桥旁。
仙人黄石公,素书发秘藏。
遂揖隆准公,长驱入咸阳。
秦摧项亦蹙,托身亡何乡。
良则能用汉,非汉能用良。
至今钦英风,激烈动肝肠。
破产结壮士,愤此宗国亡。
往往感异人,出身为连□。
惜哉博浪椎,不获摧嬴秦。
既谢沧海君,还过圯桥旁。
仙人黄石公,素书发秘藏。
遂揖隆准公,长驱入咸阳。
秦摧项亦蹙,托身亡何乡。
良则能用汉,非汉能用良。
至今钦英风,激烈动肝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名为《圯上怀留侯》,主要是表达对汉代留侯张良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让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句“楚楚韩公子”,描绘了一个风度翩翩的韩国公子形象,这个公子便是后来的留侯张良。“意气何慨慷”,展现了张良因韩国灭亡,心中充满慷慨激昂的报国之情。
接下来,“破产结壮士”,表达了张良为了复兴国家,不惜倾家荡产来资助反秦志士的壮烈情怀。“愤此宗国亡”,一个“愤”字,强烈的表达了张良对于国家灭亡的愤怒和悲痛。
诗人接着描述了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遂的故事,“惜哉博浪椎,不获摧嬴秦。”这里充满了对张良未能成功刺杀秦始皇的遗憾和慨叹。
此后,张良遇到仙人黄石公,“仙人黄石公,素书发秘藏”,从仙人那里学得《素书》,得以运筹帷幄,辅佐刘邦灭秦灭楚,成就一番事业。诗人对此赞美有加,“遂揖隆准公,长驱入咸阳”。
张良助刘邦成功夺取天下后,便托病隐身江湖。“秦摧项亦蹙,托身亡何乡”,既表达了张良功成身退的明智之举,也暗含了对他的钦佩和怀念。诗人在此以秦朝的衰败和项羽的失败作为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张良的智慧和勇气。
最后,“良则能用汉,非汉能用良”,强调了是张良成就了汉朝,而非汉朝成就了张良。这是对张良个人能力的极高评价。“至今钦英风,激烈动肝肠”,则表达了诗人对张良英风伟业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种情感激荡人心,让人深受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张良的一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无论是他的慷慨报国,还是他的智勇双全,都让人深感敬佩。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张良的英勇事迹,让人深受感动。
张家玉
(1615—1647)广东东莞人,字元子。崇祯十六年进士。李自成破京师时被执,劝自成收人望。自成败,南归。隆武帝授翰林侍讲,监郑彩军。隆武帝败,回东莞。永历元年,举乡兵攻克东莞城,旋失。永历帝任之为兵部尚书。又结连草泽豪士,集兵数千,转战归善、博罗等地,旋为清重兵所围,力尽投水死。永历帝谥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