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粟庵

高人不厌屠苏小,世界曾将一粟包。
旧衲每于闲日补,定钟常带暮烟敲。
苔当石缝缄虫穴,藤上林梢结鸟巢。
不是逃名湖海客,谁家物外结清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僧人形象,展现了他简朴自在的生活状态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

首联"高人不厌屠苏小,世界曾将一粟包"用对比手法,说这位高僧不嫌弃简陋的茅屋(屠苏),却能包容整个世界(一粟包)。这里用"一粟包世界"的佛家典故,表现僧人胸怀宽广。

中间两联通过四个生活细节,生动刻画僧人的日常:
- "旧衲闲日补":在空闲时缝补旧僧衣
- "定钟暮烟敲":在傍晚的炊烟中敲钟
- "苔缄虫穴":青苔长在石缝里,成了虫子的家
- "藤结鸟巢":藤蔓爬上树梢,鸟儿在那里筑巢
这些意象都透着自然、宁静的气息,说明僧人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尾联"不是逃名湖海客,谁家物外结清交"点明主题:如果不是真正超脱名利的人(逃名湖海客),谁能像这样超然物外,与僧人结交呢?这里的"物外"指超脱世俗,"清交"指纯洁的友谊。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和平实的意象,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僧人形象。通过描写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细节,展现了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超脱境界的向往。诗中"苔"、"藤"、"钟声"、"暮烟"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