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都下与沈尧道同赋别本作北游答曾心传惠诗)
平沙催晓,野水惊寒,遥岑寸碧烟空。万里冰霜,一夜换却西风。晴梢渐无坠叶,撼秋声、都是梧桐。情正远,奈吟湘赋楚,近日偏慵。
客里依然清事,爱窗深帐暖,戏拣香筒。片霎归程,无奈梦与心同。空教故林怨鹤,掩闲门、明月山中。春又小,甚梅花、犹自未逢。
客里依然清事,爱窗深帐暖,戏拣香筒。片霎归程,无奈梦与心同。空教故林怨鹤,掩闲门、明月山中。春又小,甚梅花、犹自未逢。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愁绪和思乡之情。
首先,诗人描绘了清晨的景象:平坦的沙地被晨曦催醒,野外的小河因寒冷而波动,远处的山峰被薄雾笼罩,显得格外清幽。这里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受。
接着,诗人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万里的冰霜在一夜之间将西风换成了寒冷。这里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然后,诗人转而描绘了白天的景象:晴朗的天空下,树梢上的叶子渐渐落下,只有梧桐树的声音在秋风中响起。这里表达了季节的变换,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在客居他乡的清闲生活,他喜欢窗深的房间和温暖的床铺,享受着生活的乐趣。然而,这种宁静的生活却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梦中常常出现归乡的情景。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月光照耀的山中,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离别时的愁绪和对家乡的思念。诗词中的画面优美,情感真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