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田园生活,展现了淡泊自在的精神境界。
全诗以"南阳隐居者"开篇,直接点明主人公身份。这位隐士把房子建在丹溪源头,过着与自然为伴的生活。溪水寒冷让他担心秋天来得太早,但简陋的房屋却能享受温暖的阳光,说明他安于清贫。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隐居日常:山野的鸡在长满菌菇的楼阁边啼叫,朦胧的水雾飘进简陋的柴门。他有时在东边山岭上放声长啸,有时在北窗下与友人谈天说地。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
最后四句通过对比表达主旨:渭阳的竹林、汉阴的菜园,这些普通地方都能培养出高洁之士。何必非要像崆峒山那样,才能获得尧帝的尊崇呢?这是在说真正的隐士精神不在于住在多么有名的地方,而在于内心的超脱。
整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赞美了简朴生活中蕴含的高洁品格。诗人通过隐居者的一天,告诉我们:真正的尊贵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在于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依然能给人带来启发。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