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病后半年入秋时的身心状态,语言平实却充满哲理。
前两句写身体变化:病了大半年,入秋后身体更消瘦了,但精神追求反而更坚定了。"减却肌肤"与"长道心"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虽然肉体在衰弱,但心灵境界在提升。
中间四句写生活状态的改变:病人不再关心门前的市井喧嚣,偶然抬头才发现墙外就是寺庙园林。这里用"市井"代表世俗生活,"祇林"象征清净修行,暗示作者从热闹转向宁静。后两句更直接说现在只喜欢安静的生活("一端惟静"),忘却所有烦恼专心写诗("万绪都忘"),虽然写诗很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最后两句缺失,但从整体看,诗歌展现了病中人对生活的感悟:肉体虽然衰弱,但精神世界反而更加丰富;远离喧嚣后,在宁静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这种"因病得闲"的体验,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有时候生活的困境反而能让人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