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雷雨过后山村的景象,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雷雨过后的山景:雷声像赶马车一样把暴雨带到了山西边,露出被雨水洗刷过的山体。山腰和云朵相接的地方,被雨水冲刷得如同刀削般整齐利落。这里用"驱"字把雷雨拟人化,显得格外有气势;"削齐"的比喻则让人仿佛看到山体清晰的轮廓线。
后两句转到牧童身上:天色已晚,放牛的孩子却迟迟回不了家。为什么呢?原来前面小溪的水位已经上涨,挡住了回家的路。"料应"二字用得巧妙,既写出诗人的推测,又留下想象空间——或许我们能看到对岸焦急的牧童,或是听到隐约的牛铃声。
全诗短短四句,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是大全景的雷雨山脉,接着推近到山腰的特写,最后定格在溪边牧童的困境。诗人通过雷雨、山云、溪水、牧童这些寻常景物,捕捉到了山村雨后的特殊氛围,既有自然界的壮美,又带着人间烟火气。特别是最后牧童的"归不得",在壮阔的自然背景中添了一笔温情的人情味,让整首诗顿时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