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茌平道上的所见所感,通过路上的景象和内心活动,展现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和社会的凋敝。
开头两句写旅人风尘仆仆赶路的样子,他不断催促驿站的车夫慢点走,暗示旅途的艰辛。接着用"白骨新鬼"和"黄巾畏途"两个意象,直接点明当时战乱频繁、盗匪横行的社会现实。这里"黄巾"借指强盗,说明路上很不安全。
五六句笔锋一转,描写田间景象:麦子成熟了,野鸡在叫;荒草丛生,狐狸出没。这些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其实暗含深意——田地虽然丰收,却因战乱无人打理,显得荒凉。
最后两句最有人情味:旅人想停下来喝口井水,还得请当地老农帮忙打水。这个细节既表现了旅途的干渴劳累,又透露出乱世中人与人之间尚存的温情。
全诗用白描手法,将战乱带来的民生凋敝、社会动荡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一个个具体画面,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以及普通人在乱世中求生存的不易。诗中"白骨"与"麦浪"、"新鬼"与"乳雉"的对比尤其震撼,展现了战争与和平、死亡与生机并存的残酷现实。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