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杨主事
吴下多经儒,杨君实宗匠。
方其对策时,已负人伦望。
未得侍承明,西京俄沦丧。
五马遂南来,汪黄位丞相。
几同陈东狱,幸遇明主放。
牧马饮江南,真龙起芒砀。
首献大横占,并奏东胡状(手诏曰朕甚感杨廷枢之占卦)。
是日天颜迥,喜气浮綵仗。
御笔授二官,天墨春俱盎(擢兵部主事兼监察御史)。
鱼丽笠泽兵,乌合松陵将。
灭迹遂躬耕,犹为义声唱。
松江再蹉跌,搜伏穷千嶂。
竟入南冠囚,一死神慨忼。
往秋夜中论,指事并吁怅。
我慕凌御史(凌驷),仓卒当绝吭。
齐蠋与楚龚,相期各风尚。
君今果不食,天日情已谅。
陨首芦墟村,喷血胥门浪。
唯有大节存,亦足酬帝贶。
洒涕见羊昙(君甥卫尚),停毫默悽怆。
他日大鸟来,同会华阴葬。
方其对策时,已负人伦望。
未得侍承明,西京俄沦丧。
五马遂南来,汪黄位丞相。
几同陈东狱,幸遇明主放。
牧马饮江南,真龙起芒砀。
首献大横占,并奏东胡状(手诏曰朕甚感杨廷枢之占卦)。
是日天颜迥,喜气浮綵仗。
御笔授二官,天墨春俱盎(擢兵部主事兼监察御史)。
鱼丽笠泽兵,乌合松陵将。
灭迹遂躬耕,犹为义声唱。
松江再蹉跌,搜伏穷千嶂。
竟入南冠囚,一死神慨忼。
往秋夜中论,指事并吁怅。
我慕凌御史(凌驷),仓卒当绝吭。
齐蠋与楚龚,相期各风尚。
君今果不食,天日情已谅。
陨首芦墟村,喷血胥门浪。
唯有大节存,亦足酬帝贶。
洒涕见羊昙(君甥卫尚),停毫默悽怆。
他日大鸟来,同会华阴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文人悼念抗清英雄杨廷枢的悲壮之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英雄的人生轨迹
全诗像一部传记电影,讲述了杨廷枢从才子到烈士的一生:
1. 开篇展现他作为江南才子的风采,科举考试时就已显名士风范
2. 明朝灭亡后,他像许多忠臣一样南下继续抗清,却遭遇奸臣排挤甚至入狱
3. 遇到明君赏识被提拔为军官,在太湖一带组织义军抗清
4. 兵败后隐居务农仍心系复国,最终被捕壮烈牺牲
二、震撼的牺牲场景
诗人用电影特写般的笔法刻画英雄结局:
- "陨首芦墟村":在芦墟村被砍头
- "喷血胥门浪":鲜血染红苏州胥门的河水
- "大节存":强调气节永存,呼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
三、深厚的情感表达
1. 通过对比手法:英雄前期的意气风发与后期的悲壮结局形成强烈反差
2. 用历史典故致敬:将杨廷枢比作战国义士鲁仲连(齐蠋)、楚国屈原(楚龚)
3. 结尾的温情笔触:提到英雄的外甥卫尚(字羊昙),在悲痛中留下传承的火种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叙事诗的形式记录真实历史事件
- 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明清易代),又有细腻的个人命运
- 悲而不伤,突出"民族气节高于生命"的核心价值观
- 最后"大鸟来葬"的典故,暗示英雄精神将化作精卫鸟继续守护华夏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其成为明末遗民诗的代表作,既有历史价值又充满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