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七 再叠前韵赠莲溪
小舫携箫局。计水程、湘帆拢岸,楚亭瓜熟。一水丹江通碧汉,樯燕溪花扑簌。
漫回首、春明角逐。羼入湘灵瑶瑟怨,怕洞庭、吹裂龙君竹。
聊一唱,采蘋曲。
西巡犹是苍生福。莫思量、芜蒌夜雨,断薪残粥。间道麻鞋西度陇,画出杜陵小幅。
恐未惯、南中炎溽。行部桃花迎马首,访秦人、一饮溪光绿。
陶令记,试重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旅行画卷,像用文字拍下的山水纪录片。
上片开头像一组电影镜头:诗人乘着小船,带着乐器出发。他盘算着水路行程,想象湖南岸边的瓜果成熟景象。丹江碧水仿佛直通天河,船边燕子与溪花纷飞,营造出灵动自然的氛围。"春明角逐"的回忆与"湘灵瑶瑟怨"的典故,暗示着对往事的淡淡感伤,就像在洞庭湖畔吹奏竹笛时怕惊动龙君的谨慎心情。最后以采蘋曲收尾,如同给这段旅程配上了清新背景乐。
下片转为对民生关怀的思考。"西巡犹是苍生福"像一句感叹,劝人别总惦记过去困顿生活("断薪残粥"的苦日子)。"麻鞋西度陇"的描写,宛如杜甫诗中的画面,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后半段笔调转亮:桃花引路、溪光畅饮的描写,像突然切换到明快的水彩画。结尾提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仿佛在邀请读者一起重温那个理想世界。
全词巧妙融合了三种元素:山水游记的清新、民生疾苦的厚重、世外桃源的超脱。就像用文字调色盘,把旅途见闻、历史典故、人生感悟调成层次丰富的意境,既有"燕子溪花"的生动细节,又有"苍生福"的深沉思考,最后用桃花源的典故给人希望。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让普通读者既能欣赏美景描写,又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怀。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