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后一日偕谭力臣同年登黄鹄矶
黄鹄不飞鹦鹉死,东西滔滔大江水。
世閒那得有仙人,眼前亦复谁名士?
矶头突起新楼阁,势压高城炫丹雘。
斜阳在树树争红,风来乱叶矶头落。
城高要款白云蔼,云飞过江留不住。
晴川又厌浊尘侵,飘然直向长空去。
甲帐色凭旌旆壮,声威更借江心浪。
何处招寻鹅鹳来?但见群鸦噪城上。
大府昨朝送客回(送巴都护之荆州将军任),秋风正放菊花开。
我欲登高一凭眺,马蹄腾踔纷相催。
今与君向上头坐,指点烟波鸥鸟閒徘徊。
狂吟豪饮胡为哉,安能压倒当年崔李之奇才?
世閒那得有仙人,眼前亦复谁名士?
矶头突起新楼阁,势压高城炫丹雘。
斜阳在树树争红,风来乱叶矶头落。
城高要款白云蔼,云飞过江留不住。
晴川又厌浊尘侵,飘然直向长空去。
甲帐色凭旌旆壮,声威更借江心浪。
何处招寻鹅鹳来?但见群鸦噪城上。
大府昨朝送客回(送巴都护之荆州将军任),秋风正放菊花开。
我欲登高一凭眺,马蹄腾踔纷相催。
今与君向上头坐,指点烟波鸥鸟閒徘徊。
狂吟豪饮胡为哉,安能压倒当年崔李之奇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后第二天,作者和朋友谭力臣一起登上黄鹄矶(武汉蛇山)的所见所感。全诗用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秋日江景的壮阔与人生的无奈。
开头四句用"黄鹄不飞""鹦鹉死"的意象,暗示这里曾经是文人雅士聚集的胜地,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滔滔江水依旧,但仙人、名士都已不见踪影,透露出历史变迁的苍凉感。
中间部分描绘登高所见:新建的楼阁气势恢宏,夕阳把树叶染红,秋风吹落黄叶,白云飘过江面又消散。这些动态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秋日江景的壮美,又暗含"好景不长"的感慨。特别是"晴川又厌浊尘侵"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自然景物对尘世喧嚣的厌倦。
随后笔锋转到现实场景:军营旌旗招展,江涛声威壮阔,但眼前只有聒噪的乌鸦,找不到传说中的"鹅鹳"(指有才之士)。这里通过对比,暗讽当时人才凋零的社会现状。
最后八句点明登高缘由——昨天大府(高级官员)刚送别友人,正值菊花开放时节。作者想登高望远,却被急促的马蹄声催促(暗示公务繁忙)。虽然和朋友在高处饮酒赋诗,但自知无法超越崔颢、李白这些曾在黄鹤楼留下名篇的前人,流露出既想追慕先贤又力不从心的复杂心情。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雄浑的江景与深沉的历史感怀交织在一起,既有"斜阳在树树争红"这样色彩浓烈的画面,又有"安能压倒当年崔李之奇才"这样直抒胸襟的感慨。通过今昔对比、景物与人事的映照,表达了知识分子在盛世中的孤独感和对文化传承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