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成都侍其纯父用其韵
鹿头关下花深处,竹马曾寻綵衣路。
虽知梨栗是生涯,人道风烟如鄠杜。
四十年来若断桥,问津无计冷潇潇。
一闻此语心先醉,似向江边笋自烧。
羡君材器森诸有,宝带垂腰今一叟。
未说常开坛上旗,且须再遣云中守。
从来别驾不谋身,欲作蛾眉会里人。
本是文殊亲接引,定应见处必逢君。
虽知梨栗是生涯,人道风烟如鄠杜。
四十年来若断桥,问津无计冷潇潇。
一闻此语心先醉,似向江边笋自烧。
羡君材器森诸有,宝带垂腰今一叟。
未说常开坛上旗,且须再遣云中守。
从来别驾不谋身,欲作蛾眉会里人。
本是文殊亲接引,定应见处必逢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成都友人侍其纯父的,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回忆往事(前四句):
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在鹿头关下(成都附近)的美好时光,那里花开繁茂,自己曾像孩童一样骑着竹马玩耍。虽然生活清贫("梨栗是生涯"指靠简单食物为生),但那里的风景就像鄠杜(长安附近著名风景区)一样令人陶醉。这里用对比手法,既写出了生活的朴素,又突出了记忆中景色的美好。
2. 时光流逝的感慨(中间四句):
四十年过去,物是人非,当年的联系就像断桥一样中断了。诗人想要重新联系却苦于没有方法("问津无计"),内心感到孤独凄凉。但一听到友人的消息就立刻心情激动,就像在江边烤笋一样温暖愉悦。这里用"断桥"比喻中断的联系,用"烤笋"比喻重获友情的温暖,非常生动。
3. 赞美友人品格(后八句):
诗人称赞友人才能出众("材器森诸有"),虽然现在已是垂着宝带的老者,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不说他曾经的辉煌("常开坛上旗"指过去的成就),现在依然可以担当重任("云中守"指重要职位)。最后用文殊菩萨(智慧象征)来比喻友人,说只要有心寻找,就一定能再相见,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
- 用日常生活中的比喻(竹马、烤笋)来表达深厚感情
- 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时光流逝的感慨
- 对友人的赞美不落俗套,既有对其才能的肯定,也有对其品格的敬重
- 结尾充满希望,相信真挚的友情终会再续
诗人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把对老友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对重逢的期待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