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无念
五年一会面,一别不惨然。
只消三回别,便是十五年。
念我志参学,黄杨木子禅。
百遍听师语,终不破纠缠。
辟彼生肓人,生不识紫朱。
告以朱何似,转告转模糊。
别师既不忍,留师复苦难。
十月江风多,留毛盖脑寒。
只消三回别,便是十五年。
念我志参学,黄杨木子禅。
百遍听师语,终不破纠缠。
辟彼生肓人,生不识紫朱。
告以朱何似,转告转模糊。
别师既不忍,留师复苦难。
十月江风多,留毛盖脑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师徒之间深厚又无奈的情感,像现代人面对离别时的纠结心情。
开头用数学算时间特别打动人——见一次隔五年,告别三次就十五年过去了。这种计算方式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人生有多少个十五年可以挥霍,凸显相聚的珍贵。
中间用两个特别生活化的比喻:
1. 像学不会的笨学生:听了老师一百遍教导,还是解不开心里疙瘩,像极了我们听课听不懂又不好意思再问的样子。
2. 像天生的色盲:老师拼命解释"红色是什么",但越解释越迷糊。这个比喻生动表现了沟通的无力感,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代沟"。
最后十月的江风描写很有画面感:想留老师多住几天,可是连寒风都在催老师离开("留毛盖脑寒"这句特别形象,像是冷风把头发吹得竖起来)。这种想留不能留的挣扎,就像我们过年时既想多陪父母又不得不返程工作的矛盾心理。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用的都是"数学计算""色盲""冷风吹"这些日常可见的事物,把那种"想学学不会、想留留不住"的人生常态写得特别真实。现代人读来,完全能感同身受师生情、亲情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憾。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