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城晚角(滑州作)
高台高高画角雄,五更初发寒城中。寒城北临大河水,
淇门贼烽隔岸是。长风送过黎阳川,我军气雄贼心死。
羁人此夜寐不成,万里边情枕上生。乍似陇头戍,
寒泉幽咽流不住;又如巴江头,啼猿带雨断续愁。
忽忆嫖姚北征伐,空山宿兵寒对月。一声老将起,
三奏行人发;冀马为之嘶,朔云为之结。
二十年来天下兵,到处不曾无此声。洛阳陌,长安路。
角声朝朝兼暮暮,平居闻之尚难度。何况天山征戍儿,
云中下营雪里吹。
淇门贼烽隔岸是。长风送过黎阳川,我军气雄贼心死。
羁人此夜寐不成,万里边情枕上生。乍似陇头戍,
寒泉幽咽流不住;又如巴江头,啼猿带雨断续愁。
忽忆嫖姚北征伐,空山宿兵寒对月。一声老将起,
三奏行人发;冀马为之嘶,朔云为之结。
二十年来天下兵,到处不曾无此声。洛阳陌,长安路。
角声朝朝兼暮暮,平居闻之尚难度。何况天山征戍儿,
云中下营雪里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士兵的思乡之情,用生动的画面和声音传递出战争的残酷与军人的坚韧。
开篇场景:
诗人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听到黎明时分响起的号角声(画角)。滑州城北面是黄河,对岸就是叛军的烽火台。寒风中,我军士气高昂,敌人闻风丧胆。但在这肃杀的氛围里,一个远离家乡的士兵(羁人)却辗转难眠,万里之外的边关战事让他心绪难平。
思乡的比喻:
诗人用两个比喻形容士兵的愁绪:
1. 像陇山的戍边士兵,听着寒泉呜咽,愁绪不断;
2. 像巴江边的猿猴,在雨中哀啼,声音断断续续,更添忧愁。
历史的联想:
突然想起汉代名将霍去病北征的壮举,士兵们在荒山野岭中宿营,寒夜中对着明月。老将一声令下,号角三次奏响,战马嘶鸣,连北方的云都为之凝结。二十年来天下战乱不断,到处都能听到这样的号角声。
战争的反思:
在洛阳、长安的街道上,早晚都能听到号角声。普通人听到尚且难以忍受,更何况那些在天山戍边、在雪地里扎营吹号的士兵呢?
诗歌的魅力:
1. 声音的运用: 号角、寒泉、猿啼、马嘶等声音交织,营造出战争的紧张感和士兵的孤独。
2. 画面的对比: 我军士气高昂与士兵思乡愁苦形成对比,突出战争的矛盾。
3. 历史的厚重: 联想到霍去病,赋予诗歌历史深度,反思战争的永恒性。
4. 情感的共鸣: 最后两句直接引发读者对戍边士兵的同情,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平安的可贵。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战争画卷,更是一曲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士兵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