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

使君拥千骑,蹋雪向长安。
雪中芳草尽零落,赠此青锦金琅玕。
江南邱墟绕江水,中有琅玕拂云起。
应龙夜穿崖石裂,江妃朝游春雨歇。
风梳露洗助婵娟,沙崩水溅映潺湲。
坐看綵笔题苔藓,想见翠葆摇风烟。
只今四海歌太平,甘露昼降黄河清。
愿言植此玉墀侧,会听丹山凤鸟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雪中竹林图景,通过自然意象和神话元素的交织,传递出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美好期许。

前四句以对比手法开篇:官员带着大队人马踏雪前往长安,雪中花草凋零,唯独竹子("青锦金琅玕")依然挺立。这里用雪中凋敝的芳草反衬竹子的坚韧,暗示在严酷环境中依然保持气节的精神。

中间八句用瑰丽的想象展现竹子的生长环境:江南水边的废墟中,修竹直插云霄。借用"应龙夜穿""江妃朝游"等神话典故,描写竹子经历风雨洗礼("风梳露洗""沙崩水溅")却愈发秀美。诗人坐着看竹子上题写的字迹,仿佛能看见翠绿的竹叶在风中摇曳,虚实相生的写法让静态的竹子充满生命力。

最后四句转向现实:如今天下太平("甘露昼降黄河清"是祥瑞之兆),诗人希望这样高洁的竹子能种植在宫殿台阶旁,期待引来凤凰鸣叫。这里将竹子比作贤才,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唯有盛世才能吸引凤凰般的人才。

全诗通过"雪中竹"这个核心意象,既赞美了不畏严寒的品格,又寄托了对人才辈出的太平盛世的期待。神话传说与现实景象的交融,使普通的竹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国传统文人以物喻志的典型手法。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