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登高景象,充满浪漫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琅琊台顶太山杪,我欲去登须御风"写诗人想登上琅琊台顶和泰山之巅,但需要乘风才能到达。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把两座高山并置,暗示它们都高耸入云,普通人难以企及。"御风"二字既写出了山势之高,又赋予攀登过程以神话色彩。
后两句"稽首东皇拱双手,金乌高捧一轮红"转向日出景象。诗人向东方的太阳神行礼,看到太阳(金乌)托起一轮红日。这里把太阳拟人化,用"捧"字让画面生动起来,红日仿佛是被小心翼翼地托举起来的珍宝。
整首诗通过"我欲"和"稽首"两个动作,把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先是远望高山心生向往,继而转向东方朝拜日出。从对高山的向往到对太阳的礼赞,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伟力的崇拜。诗中"御风"的想象和"金乌捧日"的意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神话的浪漫色彩。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