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旬连日大风雨因述见闻作短歌纪灾得十章 其十
两目淫淫万象烂,六时昏昏已无旦。
有何华岳来塞胸,触处都成古忧患。
流民十万方保家,道途心迹犹槎枒。
易兵为穰已不济,杀命于天复谁避?
直教愚贱轻织耕,转使仁人亡志气。
守令出衙称踏灾,拖鞭曳杖随舆儓,谓能体民同悲哀。
有何华岳来塞胸,触处都成古忧患。
流民十万方保家,道途心迹犹槎枒。
易兵为穰已不济,杀命于天复谁避?
直教愚贱轻织耕,转使仁人亡志气。
守令出衙称踏灾,拖鞭曳杖随舆儓,谓能体民同悲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持续多日的狂风暴雨带来的灾难场景,以及灾民和官员的不同反应。全诗用直白的画面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天灾人祸下的社会百态。
前四句通过"两目淫淫""六时昏昏"等重复叠词,营造出天地混沌、昼夜难分的压抑氛围。诗人用"华岳塞胸"的夸张比喻,表现灾民心中堵着泰山般的沉重忧虑。
中间四句转入现实描写:十万流民艰难求生,路上心事纷乱如树枝交错。即便把兵器熔铸成农具("易兵为穰")也于事无补,在天灾面前人命如草芥。更可悲的是,灾难让百姓不再重视耕作,也让善良之人失去救助的勇气。
最后三句形成辛辣讽刺:官员们坐着轿子出来"视察灾情",装模作样地拖着鞭杖,声称体会百姓痛苦。诗人用"拖鞭曳杖随舆儓"的细节,活画出这些官僚摆谱作秀的虚伪姿态。
全诗像一组纪实镜头,既有"天地失色"的大场景,也有"流民保家"的特写,最后定格在官员视察的讽刺画面。通过平民与官员的强烈对比,揭示了在天灾面前,真正的苦难承受者与虚假的救灾表演者之间的巨大鸿沟。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