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在地方任职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朝廷盛况的想象,也有对现实处境的感慨。
前两句用"朱门垂柳遮住华美车驾""清澈护城河倒映着春日衣襟"的意象,展现京城繁华景象。但三四句笔锋一转:全国各地的兵器都闲置生苔(暗示太平盛世),宫廷却奏响着龙凤和鸣的奢华乐章——这里暗含对朝廷奢靡的批评。
五六句直接写自身处境:在地方当官难有作为("生色少"),想结交贤士却无处可去("无地托交")。最后两句是自我宽慰:我们家族不贪图一时荣华,志向是像振衣千仞冈那样追求高洁品格。
全诗通过京城与地方的对比,表达了地方官员在盛世中的孤独与坚守。最动人的是结尾处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追求,把仕途失意转化为对高尚情操的坚守,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风骨。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