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艺术创作中"心"与"物"的奇妙关系,用画画这件事来比喻禅意。
前两句说画家的心本来没有固定形态(就像禅宗说的"无住"),但每次接触外物时都能产生禅意。就像李公麟(宋代大画家)画画时,他的心灵是自由开放的,看什么都带着艺术家的眼光。
后两句特别有意思:小小一块墨团("一丸墨"),在画家手里展开就变成了壮丽山水。这里用"舒卷"这个动作,既形容展开画卷的过程,也暗示艺术创作就像变魔术——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山水的意境就自然呈现了。
全诗最妙的是把禅宗的"空灵"和绘画的"实景"结合起来。诗人想说:真正的艺术创作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让心灵像禅修一样保持开放,让笔墨自然流淌,这样画出来的山水才有生命力。就像最后两句的对比:极小的墨块与极大的山川形成强烈反差,正好说明艺术可以化平凡为神奇。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