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琴访友画

危峰削玉插晴空,淋漓秀气含鸿濛。
两间万物有时易,惟有青山今古同。
隐君山下营茅屋,烟霞笑傲逃尘俗。
日长心境鹤俱闲,自扫白云松下宿。
溪头野老行迟迟,杖屦携琴过竹篱。
猗兰调古少人听,等闲来此寻钟期。

现代解析

这首《携琴访友画》描绘了一幅隐士生活的山水画卷,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它的美:

1. 永恒与变化的对比
开篇用"危峰削玉"形容陡峭山峰像玉石直插云霄,天空晴朗透亮。"万物会变,青山永存"的对比,暗示在纷扰世事中,自然才是永恒的归宿。

2. 隐士的逍遥生活
中间六句像一组镜头:隐士住在山脚茅屋,整天与云霞作伴,笑看红尘。白天闲得像仙鹤,夜晚枕着松涛入眠。这里用"扫白云"的夸张手法,表现隐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在。

3. 知音相遇的温馨
最后四句出现转折:溪边老翁拄杖携琴造访,穿过竹篱笆。虽然弹的是冷门的古调(猗兰指高雅琴曲),但在这里总能找到懂琴的知音(钟期是伯牙的知音钟子期)。

4. 画中有声的妙处
全诗把静态山水画写出了声音:有扫云的窸窣、琴弦的振动、竹篱的轻响,甚至能想象到松涛与琴声的和鸣。这种"视觉转听觉"的手法,让画面活了起来。

核心魅力在于:通过隐士与访客的互动,展现了中国文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在永恒山水间,与知音共赏艺术,远离俗世纷扰。就像一幅会动的古画,既有超凡脱俗的仙气,又充满人间温暖的烟火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