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同游化成岩的闲适之旅,充满自然意趣和禅意。
首联"命友化成岩,同寻顷刻闲"直接点明主题:约上好友去化成岩,只为偷得片刻清闲。一个"命"字透着随性,而"顷刻闲"则暗示了都市人难得的放松时刻,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共鸣。
中间两联用移动的视角展开画卷:先是远远望见佛塔(半途瞻佛塔),接着步行数里进入禅院(数里入禅关)。最妙的是"松动影移日,江清波漾山"这两句:松枝轻摇,树影随着阳光缓缓移动;江水清澈,波纹里倒映着山影晃动。这里用动态的光影和水波,把静止的山水写活了,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水波粼粼。
尾联提到"卫公读书处",突然引入历史人物,但马上用"有鹭宿其间"拉回现实——白鹭悠然栖息在这古迹中。这个结尾很巧妙,既增添了人文底蕴,又用白鹭的闲适呼应开头的"寻闲",形成完美闭环。
全诗就像一段短视频:从出发时的期待,到途中的风景变换,最后定格在白鹭栖息的画面。没有刻意说理,但透过那些会"移动的影子"、"荡漾的波光",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以及那份与好友同游的惬意心情。这种简单却生动的写景方式,正是古典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