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一位姓许的学者(著作郎是古代官职名)的挽歌,用平实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四句写才华与地位 "清丽的文章像百川汇流般丰富,我笨拙地跟着学习却总跟不上"——用江河比喻逝者文采横溢,反衬自己相形见绌。后两句更形象:他像麒麟站在高台上(岌岌形容高耸),又像大雁排成队飞过佛塔,说明逝者生前成就不凡、受人敬仰。
中间四句写生死之别 "你本可以像张翰思念莼菜鲈鱼那样辞官回乡,现在却只能在葬礼的歌声中长眠"——用"莼鲈归兴"典故暗指逝者生前可能也有隐退之心,而"薤露悲歌"是古代丧歌,"大队灯"则描绘出送葬队伍举灯夜行的凄凉场景。
最后两句写悼念之情 "我独自在你故居诵读你留下的诗句,只见寒松枯菊环绕着冷清的山岩"——用"梁间诵遗句"的细节(梁间可能指房屋或书斋),配合"寒松衰菊"的萧瑟景物,传递出物是人非的孤独感。崚嶒(léng céng)形容山石突兀,这里暗示作者内心沉重如压着乱石。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逝者生前的辉煌与死后的凄凉)、自然意象(雁群、松菊)和典故的化用,既赞美了逝者的学识人品,又真切表达了失去良师益友的痛惜。最打动人心的,是最后那个独自对着遗稿发呆的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思念的重量。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