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南湖边的一幅田园生活画面,充满宁静的烟火气。
前两句写破败的围墙边,桃李树自然生长无人打理,却让人想起春天人们划着小船在湖边挖泥肥田的场景。这里用"坏垣"暗示乡村的质朴,用"自无蹊"表现植物自由生长的野趣,而"罱泥"这个细节生动记录了农忙时节的劳作画面。
后两句镜头转向当下:春去夏来,树木已长得枝繁叶茂。诗人捕捉到一个生活瞬间——农家的姑娘斜靠在采桑的木梯上。这个"斜倚"的姿势既表现了劳动的间歇,又带着几分闲适,把初夏农忙中片刻的悠闲定格得很有韵味。
全诗就像一组流动的镜头:从破墙野树,到回忆中的春忙,再切换到眼前浓荫下的采桑人。诗人用最普通的乡村景物和生活片段,写出了季节流转中那份恬淡自然的美,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特别是最后采桑梯的细节,既真实又有画面感,仿佛能看见树荫下歇息的采桑人,听见初夏的风吹过桑叶的沙沙声。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