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干翁簿以予去饶之日郡人断桥见留画图赋诗见寄因次其韵

我慕郑子真,躬耕老岩谷。
不慕苏季子,腰金诧宗族。
失脚落尘网,回头念幽独。
向来鸳鹭行,进退惭碌碌。
把麾鄱君国,饮水清湾曲。
缅怀九贤人,痛闵千里俗。
奉扬乏仁风,黎庶因炎燠。
畴能政有成,敢望诺无宿。
厚颜叨禄廪,汗背拥旌纛。
命下忽夔门,诸公孰推毂。
水陆三千里,湖重岭仍复。
至喜谒文忠,秭归怀李矗。
鄱人怜老守,去类楚臣逐。
出门桥已断,拥道頞争蹙。
初无龚黄政,滥继秦侯躅。
仇香旧同僚,别寄两竿牍。
赋诗仍画图,开卷宛在目。
清音满干越,馀韵到巴蜀。
我有二顷田,荒芜雁山腹。
愿画归去来,芒鞋事耕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饶州时,当地百姓断桥挽留,友人画下这一幕并寄诗给他,他于是回赠了这首作品。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矛盾心理,以及离任时对百姓的愧疚之情。

诗中主要包含三层情感:
1. 向往隐逸:开篇就说自己羡慕东汉隐士郑子真,想过耕读生活,不羡慕苏秦那样追求功名富贵。这反映作者内心更渴望简单自由的生活。

2. 官场反思:中间部分坦诚自己在官场"厚颜叨禄"(惭愧地拿着俸禄),虽然努力效仿古代贤臣,但觉得自己政绩平平,没能给百姓带来足够福祉。百姓断桥挽留反而让他更愧疚。

3. 离愁别绪:最后描写离别场景——百姓堵路挽留,桥都断了(夸张手法),让他想起自己像被放逐的屈原。结尾表示想学陶渊明"归去来",回乡种地,呼应开头的隐居愿望。

艺术特色上,诗人用"断桥"这个生动细节,配合"画图赋诗"的创作背景,把百姓的挽留和自己的感动都形象化。全诗语言朴实,用"汗背""厚颜"等口语化词汇坦诚自我,没有刻意堆砌典故,容易引起共鸣。

核心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矛盾:既想实现政治理想,又向往田园自由;既享受官职荣耀,又为能力不足而焦虑。这种真诚的自我剖白,跨越千年依然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