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健庵尚书归吴门
青春帝座傍,紫垣明一宿。
尚书森寒芒,璇衡相左右。
公真天人姿,神寄邈岩岫。
九重念别深,三接动连昼。
造膝语不闻,宫壶每添漏。
宝床扶龙鳞,华茵㬉凤咮。
赐书墨犹湿,垆烟袅归袖。
南窗惊侪辈,东华问门候。
圣朝礼贤臣,历古不一觏。
公其爱玉体,名在金瓯覆。
尚书森寒芒,璇衡相左右。
公真天人姿,神寄邈岩岫。
九重念别深,三接动连昼。
造膝语不闻,宫壶每添漏。
宝床扶龙鳞,华茵㬉凤咮。
赐书墨犹湿,垆烟袅归袖。
南窗惊侪辈,东华问门候。
圣朝礼贤臣,历古不一觏。
公其爱玉体,名在金瓯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深受皇帝器重的尚书(徐健庵)荣归故里的场景,展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荣耀时刻。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荣耀地位(前8句):用"帝座旁""紫垣"等意象说明尚书身处权力中心,像北斗星一样重要。"天人姿"形容他气质非凡,虽在朝堂却心怀山林之志。皇帝多次召见,谈话直到深夜,显示君臣关系亲密。
2. 皇恩浩荡(中间8句):通过"宝床""华茵"等细节描写皇帝赏赐的奢华物品,连墨迹未干的御赐书籍和香炉余烟都成为荣耀的象征。"南窗惊侪辈"侧面反映同僚们的羡慕。
3. 劝勉期许(最后4句):称赞这是圣明时代难得的礼遇,用"金瓯"(象征国家)比喻尚书的地位重要,最后温馨叮嘱要保重身体。
艺术特色:
- 用"龙鳞""凤咮"等皇家意象营造尊贵氛围
- "墨犹湿""烟袅袖"等细节生动传神
- 在歌功颂德中融入真挚的关怀之情
全诗如同一幅工笔重彩的荣归图,既展现了封建时代臣子的最高荣耀,也透露出人情味,让读者感受到超越时代的职场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