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宫词二首 其二

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
朝来乐府长歌曲,唱著君王自作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思念与艺术气息的宫廷场景。

前两句"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用阳光照耀陵墓松柏的画面,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永恒。官员们下朝后互相顾盼,流露出思念之情,这里的"相思"可能既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暗含对逝去君王的怀念。

后两句"朝来乐府长歌曲,唱著君王自作词"将场景转到宫廷乐府。早晨乐工们演唱的悠长歌曲,唱的竟是君王自己创作的歌词。这一细节既展现了君王的文化修养,又暗示着即使在严肃的朝政之外,宫廷中也有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雅致生活。

全诗通过"日光-陵墓-朝堂-乐府"的空间转换,将生与死、严肃与艺术、权力与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多面性。最打动人的是那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威严的君王也会写诗作词,而这些作品最终成为乐工传唱的歌曲,让后人得以窥见统治者作为普通文人的一面。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