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文清读书录
孔孟既云没,邪说浸昌炽。
祖龙焚坑之,吾道益失坠。
汉唐千载间,孰为传道器。
宋氏正学明,乃能辟邪诐。
周程与张朱,前后绪相继。
卓哉薛文清,为学知取弃。
独宗五子语,可谓得大意。
兹读读书录,聿见平生志。
自云心所开,取以相劄记。
如香象度河,步步皆实地。
澹泊味有馀,中庸行多愧。
所钦道圣贤,文章乃馀事。
祖龙焚坑之,吾道益失坠。
汉唐千载间,孰为传道器。
宋氏正学明,乃能辟邪诐。
周程与张朱,前后绪相继。
卓哉薛文清,为学知取弃。
独宗五子语,可谓得大意。
兹读读书录,聿见平生志。
自云心所开,取以相劄记。
如香象度河,步步皆实地。
澹泊味有馀,中庸行多愧。
所钦道圣贤,文章乃馀事。
现代解析
这首《读薛文清读书录》是一首赞美儒家正统思想传承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背景 诗歌开篇用"孔孟去世后,歪理盛行"的比喻,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真正的儒家精神一度衰落。直到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学者(诗中称"五子")重新振兴儒学。明代学者薛文清(薛瑄)继承了这个正统,他的《读书录》就是这种思想的结晶。
2. 核心思想 诗人用"香象渡河"这个生动的比喻(传说中大象过河时每一步都踏在河底),形容薛文清的学问扎实可靠。诗中强调真正的学问要像薛文清那样:分清主次("知取弃")、专注根本("独宗五子")、脚踏实地。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认为道德修养("澹泊""中庸")比文章技巧更重要。
3. 现实意义 诗人通过"中庸行多愧"的感叹,暗示当时社会缺乏薛文清这样坚守正道的人。最后"道圣贤,文章乃馀事"的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启示:提醒我们读书做学问要抓住根本,不要被花哨的形式迷惑,真正的价值在于思想内涵而非表面文章。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化的传承需要像薛文清这样既能坚守正统,又能踏实钻研的人。这种对学问的态度,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