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讽刺了社会中的虚伪和投机现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两类人: - 公孙弘(公孙)本是个普通儒生(发蒙耳),却靠投机当上高官(猥作支厦木),像劣质木材硬撑大厦。 - 董仲舒(仲舒)主动辞去胶西王相职位,像白驹般保持自由(白驹在空谷),宁可过清贫生活也不愿同流合污。
中间两句用生活细节强化对比: - 真正的朋友之交(脱粟饭故人)应该像吃糙米饭那样朴实。 - 虚伪的人(安敢望薰沐)却总想用香薰沐浴来装点门面。
最后两句直指社会弊病: - 齐地人(暗喻官场)多狡诈(固多诈)。 - 在这样的环境里(何由调玉烛),怎么可能实现政治清明?(玉烛喻太平盛世)
全诗妙在: 1. 用"劣质木材撑大厦"这种接地气的比喻,让人一眼看穿官场滥竽充数现象。 2. "白驹空谷"的画面感很强,把清高品格写得又美又洒脱。 3. 结尾的"调玉烛"用生活化比喻(像调节烛光般治理国家),把政治理想说得通俗易懂。
本质上是在说:与其像公孙弘那样靠钻营上位,不如学董仲舒保持本真,虽然清贫但活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