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 其二 (丁亥)
天下刘夫子,节义岂所论!
直道朝廷黜,绝学海内奔。
东南人才薮,贤者游其门。
绝粒殉国难,七日息犹存。
王生本高足⑴,振袖赴清源。
上书促夫子,先期于九原。
三叹亦殒命,无愧知己言。
王生义诚烈,夫子道益尊(绍兴刘总宪宗周,字念台)!
直道朝廷黜,绝学海内奔。
东南人才薮,贤者游其门。
绝粒殉国难,七日息犹存。
王生本高足⑴,振袖赴清源。
上书促夫子,先期于九原。
三叹亦殒命,无愧知己言。
王生义诚烈,夫子道益尊(绍兴刘总宪宗周,字念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末两位忠义之士——刘宗周和他的学生王生的故事,歌颂了他们坚守气节、以身殉国的精神。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先写刘宗周(刘夫子)的品格:他是天下闻名的学者,最可贵的不是学问,而是正直的品格。因为敢说真话被朝廷罢官,但他的学问吸引全国学子慕名求学。明朝灭亡后,他绝食七日殉国,死时仍有气息,可见其意志之坚。
2. 再写学生王生的壮举:作为刘宗周的高徒,他本在清源(可能指清静之地)隐居。得知老师殉国,他写信催促老师先走一步("先期于九原"是委婉说法,指赴死),自己随后三次叹息便绝命而亡,用生命兑现了"与知己同死"的诺言。
3. 最后升华主题:王生的壮烈殉死,反而更衬托出刘宗周道德之高尚。就像俗话说的"有其师必有其徒",师生二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人气节。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白描手法记录真实历史事件,字字血泪
- 通过师生相继赴死的悲壮画面,展现中国传统士人"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
- 结尾"王生义烈"反衬"夫子道尊"的写法,比直接赞美更有力量
-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真挚情感自然流露,令人动容
这不仅是悼亡诗,更是一曲气节赞歌,展现了在朝代更替的乱世中,知识分子用生命捍卫的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