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咏屈平一首

上官夺宪令,怀王麾左徒。
离骚光日月,其词郁芳敷。
西秦虎狼国,宁肯捐商于。
赤子斩八万,血流丹阳波。
大困蓝田战,薄言汉中和。
张仪挽郑袖,柰尔蛾眉何。
楚秦虽婚姻,屈平雪涕不可行。
鸾旂旆旆武关去,至死空含归郢心。
令尹迁令人,江南吟江滨。
芳草对愁颜,渔父见枯形。
溘然甘心葬鱼腹,不以煴蠖摇其贞。
因与汨罗水,同垂千载名。
废书叹孤洁,诵言忽沾衿。
古来鸡雉翔且舞,独彼凤鸟生无晨。
苍蝇邑犬何营营,霜秋感激怀沙臣。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现代语言解读,讲述的是屈原的悲剧人生和永恒精神。

开头说上官大夫抢走了屈原起草的宪令,楚怀王又把他从左徒高位贬职。但屈原写的《离骚》像日月一样光辉,字句里散发着花草般的芬芳。这里用"宪令被夺"和"郁芳敷"的对比,展现屈原政治失意却留下不朽诗篇。

中间用故事化的语言讲楚国被秦国欺骗:秦国像虎狼一样凶狠,假装割让商於之地却设下圈套。楚军八万士兵血染丹阳,蓝田之战大败后被迫割让汉中。张仪用计收买郑袖(楚怀王宠妃),屈原虽痛哭劝阻也没用——"蛾眉"指郑袖的美貌误国。楚怀王最终被骗入武关客死他乡,至死都想回到郢都。

后段写屈原被流放江南的凄凉:他在江边写诗,芳草映着愁容,打渔人见他形销骨立。但他宁可跳江葬身鱼腹,也不像尺蠖虫那样屈膝变节。"煴蠖"这个比喻特别生动,说有些人遇冷就蜷缩,屈原却宁折不弯。

结尾用对比升华主题:合上书感叹屈原的孤高,读着读着就湿了衣襟。自古都是野鸡满天飞(指小人得志),唯独凤凰(屈原)生不逢时。那些像苍蝇野狗般钻营的小人,在秋霜般凛冽的《怀沙》绝笔前显得多么可笑。最后"霜秋"既指屈原投江的季节,也象征他品格如霜般高洁。

全诗用"血染江水"和"霜秋投江"两个血色场景首尾呼应,中间穿插香草、凤凰等屈原常用的意象,把政治黑暗与人格光辉的对抗写得震撼人心。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画面:读者放下诗卷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泪湿衣襟——说明屈原的精神真的穿越千年打动了后人。

黄省曾

(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