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闻声疑风雨大作不敢睡

松底踏碎月,过清寒不支。
窈哉石房深,矮榻聊自宜。
大声忽怒涛,拉此窗与扉。
初疑雷雨交,挟以群龙飞。
又疑度朔辈,夜半窟宅移。
苏磴傥霡霂,那识吾是谁。
止持三日粮,有计安能施。
辗转不可当,两目无合时。
所赖窗纸明,未受烟雾欺。
久之声渐吞,喜报幽田知。
魄妖方拟过,壁隙光陆离。
起视东风端,日色已满枝。
布袜青行缠,尚可迂阔为。
趣饭谢主人,厄陈闻仲尼。
七日枵腹坐,更有谁能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山中夜宿时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惊醒,整夜惊恐不安,直到天亮才松一口气的经历。全诗用生动的画面感和层层递进的心理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开篇"松底踏碎月"用月光被松枝剪碎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深山夜景。住在简陋石房里的诗人刚躺下,突然被如同怒涛般的巨响惊醒("大声忽怒涛"),门窗都被震得哗啦作响。这里用"拉此窗与扉"的拟声词,让读者仿佛听见了恐怖的声响。

接着诗人用两个比喻描写自己的惊恐:先是怀疑遇到了雷雨交加、群龙乱飞的极端天气(这个比喻很有画面感);然后又怀疑是传说中的鬼怪"度朔"在半夜搬家(这个想象既奇幻又符合深夜受惊的心理)。"苏磴傥霡霂"这句写他吓得连山路的台阶都看不清,夸张地表现了他的慌乱。

中间部分真实记录了普通人的反应:带着三天干粮的诗人完全没了主意("有计安能施"),瞪着眼睛不敢睡("两目无合时")。幸好窗纸透进的光让他稍感安慰(这个细节很生活化)。直到声响渐弱,他才敢向守田人报平安。

结尾的转折充满幽默感:原来吓人的"妖怪"只是破墙缝隙透进的晨光("壁隙光陆离")。诗人起床看到满枝阳光,立即恢复了精神,还调侃自己像饿肚子的孔子一样经历了磨难("厄陈闻仲尼"),最后自嘲地问:谁能像我这样被吓得七天吃不下饭呢?

全诗妙在将一次普通的夜惊经历写得跌宕起伏,从月夜静谧到突发惊吓,从各种恐怖联想到天亮后的自嘲,既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又用幽默化解了尴尬。诗人用声音(怒涛声)、光影(碎月、窗纸、晨光)的对比变化,配合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让读者跟着他一起经历了这场虚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