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怨
妾本江南采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逢君游侠英雄日,
值妾年华桃李春。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
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岁岁年年事征战,
侍君帷幕损红颜。不惜罗衣沾马汗,不辞红粉著刀环。
相期相许定关中,鸣銮鸣佩入秦宫。谁误四面楚歌起,
果知五星汉道雄。天时人事有兴灭,智穷计屈心摧折。
泽中马力先战疲,帐下蛾眉转消歇。君王是日无神彩,
贱妾此时容貌改。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
终天隔地与君辞,恨似流波无息时。使妾本来不相识,
岂见中途怀苦悲。
值妾年华桃李春。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
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岁岁年年事征战,
侍君帷幕损红颜。不惜罗衣沾马汗,不辞红粉著刀环。
相期相许定关中,鸣銮鸣佩入秦宫。谁误四面楚歌起,
果知五星汉道雄。天时人事有兴灭,智穷计屈心摧折。
泽中马力先战疲,帐下蛾眉转消歇。君王是日无神彩,
贱妾此时容貌改。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
终天隔地与君辞,恨似流波无息时。使妾本来不相识,
岂见中途怀苦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虞姬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从甜蜜相遇到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哀伤。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1. 美好相遇(前6句):虞姬本是江南采莲女,项羽是江东学剑的侠客。两人在最好的年华相遇相爱,像桃花李花般灿烂,结为夫妻。这里用"灼灼艳桃李"的比喻,让人感受到他们爱情的鲜活美好。
2. 随军征战(中间10句):楚汉相争时,虞姬毅然跟随项羽出征。她不惜让华服沾满马汗,不惧随军征战的危险("著刀环"指参与战事),只盼着能助夫君夺取天下,一起风风光光进入秦宫。这里通过"不惜""不辞"的重复,强调了她为爱牺牲的决心。
3. 英雄末路(接下来10句):形势急转直下,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用"马力先战疲"暗示项羽军队的溃败,"蛾眉转消歇"写虞姬容颜憔悴。最震撼的是"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曾经力能扛鼎的英雄,如今连渡江逃生的勇气都没了。
4. 生死诀别(最后4句):虞姬与项羽诀别时,把永远的遗憾比作"流波无息时"的江水。最后两句尤为痛心:早知如此结局,不如当初不相识。这种"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慨,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对普通人幸福的摧毁。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第一人称让历史人物开口说话,比史书上的记载更动人 - 通过"采莲女-学剑人""桃李春-四面楚歌"等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 展现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无力感,即便项羽这样的英雄也难逃命运捉弄 - "不如不相识"的结尾,道出了无数乱世儿女的共同悲叹
冯待征
生卒年不详。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进士。玄宗天宝以前在世。其诗曾收入李康成《玉台后集》。事迹见《盛唐诗纪》卷一〇七、敦煌遗书伯三四八〇卷。《全唐诗》存诗1首,有缺文,《全唐诗续拾》据敦煌残卷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