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门逸叟歌(为黎逸叟)
夏滘之水,上溯端州,下接三山。
巨浸洪流,有美幽人宅其间,修真理性驻红颜。
朝朝暮暮桃花渚,岁岁年年荔子湾。
衡门斜对清溪绿,半亩山园围翠竹。
春来语鸟夏鸣蝉,秋老黄花冬梅馥。
四时好景春复春,悠悠行乐武陵人。
村歌时和两三曲,市酒频倾十数巡。
忽以行年八十一,回首青春曾几日。
隙驹转瞬人间世,保和抱静吾且逸。
杏坛作德夫何求,每怜夫子亦悲秋。
执舆频问长沮辈,下车欲共楚狂谋。
晨门荷蓧惓惓意,卫磬一声千古愁。
纵然功业等尧舜,亦是太山云上浮。
莫己知焉斯已矣,何须用我为东周。
同时更有野哉由,乘桴喜从东海游。
大鱼腹中虽可葬,何如沂水且休休。
逸叟从来知此意,衡门啸傲无他技。
大鹏九万自扶摇,鹪鹩一枝亦堪寄。
春风秋月无尽藏,吟弄不知老将至。
谁哉高唱逸民歌,勉斋之子舞婆娑。
清尊无酒沽与我,共拉箕仙醉桂坡。
巨浸洪流,有美幽人宅其间,修真理性驻红颜。
朝朝暮暮桃花渚,岁岁年年荔子湾。
衡门斜对清溪绿,半亩山园围翠竹。
春来语鸟夏鸣蝉,秋老黄花冬梅馥。
四时好景春复春,悠悠行乐武陵人。
村歌时和两三曲,市酒频倾十数巡。
忽以行年八十一,回首青春曾几日。
隙驹转瞬人间世,保和抱静吾且逸。
杏坛作德夫何求,每怜夫子亦悲秋。
执舆频问长沮辈,下车欲共楚狂谋。
晨门荷蓧惓惓意,卫磬一声千古愁。
纵然功业等尧舜,亦是太山云上浮。
莫己知焉斯已矣,何须用我为东周。
同时更有野哉由,乘桴喜从东海游。
大鱼腹中虽可葬,何如沂水且休休。
逸叟从来知此意,衡门啸傲无他技。
大鹏九万自扶摇,鹪鹩一枝亦堪寄。
春风秋月无尽藏,吟弄不知老将至。
谁哉高唱逸民歌,勉斋之子舞婆娑。
清尊无酒沽与我,共拉箕仙醉桂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黎逸叟的隐士生活,表达了他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隐居环境的美好
开头描写了黎逸叟居住的地方——夏滘,这里水流清澈,连接着端州和三山。他的住所周围有桃花、荔子、翠竹、鸟鸣、蝉声、黄花和冬梅,四季景色宜人,就像传说中的武陵桃花源一样。这些自然景物烘托出隐士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 闲适的生活状态
黎逸叟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在溪边散步,和村民一起唱歌,偶尔喝点酒。他活到八十一岁,回首青春,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但他并不焦虑,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享受当下的悠闲。
3. 对世俗功名的看淡
诗中提到孔子("杏坛作德")和长沮、楚狂等古代隐士,用他们的故事对比黎逸叟的选择。孔子一生追求功业,而黎逸叟则认为,即使功业像尧舜一样伟大,也不过是浮云。他更愿意像野人("野哉由")一样自由自在,乘船出海,或者像沂水边的隐士那样无忧无虑。
4. 知足常乐的智慧
黎逸叟没有大鹏展翅的野心,也不羡慕鹪鹩(小鸟)的渺小,而是安于自己的"一枝"之地。他享受春风秋月,吟诗作乐,甚至忘记自己已经年老。这种知足的心态让他活得洒脱。
5. 结尾的洒脱与邀请
最后,诗人以朋友的口吻邀请黎逸叟一起喝酒,共醉于桂坡之下,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生动的自然画面展现隐士生活的美好,让人向往。
- 通过对比孔子和隐士的选择,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 传递了一种"活在当下,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对现代人也有启发。
简单来说,它是一首赞美隐逸生活、倡导心灵自由的诗歌,告诉人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