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看淡功名利禄、向往田园生活的豁达心境。
开头两句用"稷下"和"西京"两个典故,说自己不再像战国学者那样高谈阔论,也不羡慕汉代学者在皇家图书馆的荣耀。这是在表达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比喻:把功名比作"鱼龙骇浪"和"霄汉浮云",说这些看似风光的东西其实没什么价值。接着用"锦里先生"和"于陵仲子"两个隐士典故,赞美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前者靠种芋头维生,后者以浇菜园为乐。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明明故乡的春天那么美好,松树茯苓(珍贵药材)每天都在生长,自己却迟迟不归去,实在可惜。这里用"枉却"二字,流露出对误入尘网的淡淡悔意,也反衬出归隐田园的向往。
全诗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通过对比世俗荣耀与田园乐趣,表达了"放下虚名、回归本真"的人生智慧。就像现代人常说的"逃离996,回归田园"的生活理想,只不过诗人用优美的诗句道出了这份向往。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