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先生以右丞竹里馆作图敬题应命
苍然古时月,下照檀栾影。烟梢一万竿,翠滴衣裳冷。
幽兴会孤吟,造此无人境。自非高士怀,于何悟深静。
我公有神契,千载遥相领。偶复托岸廊,终焉慕箕颍。
妙处故不传,意与瑶琴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深邃的竹林月夜图,表达了作者对隐士高洁情怀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先拍一轮古月,再缓缓下移照出竹影。月光下千万根烟青色竹梢滴落的露珠,把人的衣裳都染得冰凉——这里用"翠滴衣裳冷"五个字,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竹林的湿冷幽静。
中间六句转入抒情。诗人独自在这样无人打扰的秘境吟诗,体会到只有真正的高人雅士才能领悟的深远宁静。他说自己与千年前的王维(渔洋先生崇拜的诗人)心灵相通,虽然暂时还在官场("岸廊"指官署),但内心始终向往着许由、巢父那样的隐士生活("箕颍"指隐士居所)。
最后两句最妙:真正的意境就像瑶琴的余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用音乐作比,说这种幽静之美无法用语言说尽,就像琴声的韵味会一直萦绕在心间。全诗就像用文字弹奏的一曲竹林月光协奏曲,让读者在阅读时自然感受到那种洗净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