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饥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陶韵 其三

三旬九遇食,我闻古有之。
不贪以为宝,无受故无辞。
奈何饕餮者,朵颐鼎鼎来。
乞哀在暮夜,余羹仅一杯。
斟酌既饱满,犹吟和陶诗。
缅维珠树鹤,高清未易才。
芝田谅足耕,嘉谷聊自贻。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在山中清贫生活的感悟,通过对比古人的节操和当下一些人的贪婪,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开头四句说:古人可以一个月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清苦),把"不贪心"当作最宝贵的品质,因为不接受施舍,所以也不需要说客套话。这里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赞美古人安贫乐道的精神。

中间六句画风一转,讽刺现实中的贪吃鬼:有些人像饿死鬼一样大吃大喝,晚上还可怜巴巴地讨要剩饭,明明已经吃饱喝足,还要装模作样地学陶渊明写诗。这里用"饕餮"(传说中的贪吃怪兽)来形容贪婪的人。

最后四句表明心志:真正高洁的人就像仙鹤栖息在珍珠树上(比喻品格高贵),他们的才华难以模仿。我宁愿在长满灵芝的田地里耕种(比喻精神家园),自己种出好粮食(比喻精神收获)就心满意足了。

全诗通过"山中清贫"与"世俗贪婪"的对比,用"仙鹤"和"饕餮"两个极端形象,表达了作者宁可清贫也要保持高洁品格的人生态度。最妙的是结尾的"自种自吃"比喻,把抽象的精神追求说得特别生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