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深秋时节赶路时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透露出沧桑与无奈。
前两句写景:园林里树叶凋零,远处的丹丘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遥远;山路被寒霜覆盖,诗人感觉自己白发渐生,仿佛也被寒气侵袭。这里用"丹丘远"暗示理想遥远难及,"霜寒""白发"则强化了岁月流逝的悲凉感。
后两句抒情:诗人说自己既不是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将门之后,也写不出带着秦地(陕西一带)特色的诗歌。这里用"将家子"和"秦音"两个典型意象,表面是自谦身份平凡、才华有限,实则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失落——既没有显赫家世可以依靠,也没有过人才华能够施展。
全诗妙在将旅途的物理寒冷与人生的心理寒意交织在一起:萧瑟的秋景、艰难的山路,对应着诗人对年华老去、抱负难展的感慨。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平凡人的真实心境——我们大多数人既非豪门出身,也算不上天才,在人生路上跋涉时,难免会有类似的孤独与怅惘。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