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庚子年端午节,作者借节日景象抒发乱世中的漂泊与感伤。
前两句写现实处境:世道混乱,自己漂泊在外连坐席都没捂热,哪还有心思像往年一样准备香蒲美酒过节。这里用"席未温"的细节生动表现了流离失所的仓促。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看着火红的石榴花明艳照眼,却更觉孤独难熬;想寻访故友,发现半数已不在人世。茂盛的烟草反而让人黯然神伤。石榴花和烟草本是端午常见景物,在这里却成了反衬悲情的工具。
最后两句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过去太平年代获赐官服的恩宠犹在眼前,但如今战乱频发,这些往事已无暇追忆。通过"赐衣"这个具体意象,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紧密联系在一起。
全诗妙在将传统节日的欢庆元素(石榴、香蒲、赐衣)全部转化为乱世悲歌的注脚,用鲜明的视觉对比(灿灿火榴与离离烟草)强化情感冲击,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真实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