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谒李旴江祠
旴江傍群山,何处李公墓。
城西深树林,宛转通细路。
秋雨漫如丝,沾湿兼瘴雾。
缅怀千载人,乃独缺瞻顾。
惟公力古学,虞周在襟度。
平生抱遗经,芜径倏超惊。
周行日千里,不识草多露。
典谟二三语,一笔万蛟负。
横亘天地间,精光破昏暮。
大哉忠孝词,居然见公素。
宝也晚且愚,焉能踵高步。
耿耿结中怀,所向惟恐误。
何当洁芳尊,再拜酬夙慕。
城西深树林,宛转通细路。
秋雨漫如丝,沾湿兼瘴雾。
缅怀千载人,乃独缺瞻顾。
惟公力古学,虞周在襟度。
平生抱遗经,芜径倏超惊。
周行日千里,不识草多露。
典谟二三语,一笔万蛟负。
横亘天地间,精光破昏暮。
大哉忠孝词,居然见公素。
宝也晚且愚,焉能踵高步。
耿耿结中怀,所向惟恐误。
何当洁芳尊,再拜酬夙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去拜谒李旴江祠堂时写下的,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追思。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寻找祠堂的经过(前八句)
开篇描写旴江周围群山环绕,作者在秋雨中艰难寻找李公墓的情景。"城西深树林"、"宛转通细路"说明祠堂位置隐蔽难寻,"秋雨如丝"、"瘴雾沾湿"更增添了肃穆苍凉的氛围。作者感慨:这样一位值得敬仰的古人,如今却少有人来祭拜。
2. 赞颂李公的品格学问(中间十句)
用"力古学"、"虞周襟度"称赞李公钻研古代学问的造诣,说他胸怀像虞舜、周公一样宽广。"平生抱遗经"说他一心钻研经典,在学术荒芜的时代开辟新路。用"周行日千里"比喻他学问广博,"一笔万蛟负"形容他文笔雄健有力。特别推崇他留下的"忠孝词",认为这些文字像阳光一样能照亮黑暗。
3. 表达敬仰之情(最后六句)
作者谦称自己"晚且愚",不敢妄想达到李公的高度,但内心充满敬仰。最后表示希望能备好美酒,郑重祭拜,了却长久以来的仰慕之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通过秋雨寻墓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肃穆氛围
- 用"万蛟负"、"破昏暮"等生动比喻,形象展现先贤的思想力量
- 作者真诚的谦卑态度(自称"晚且愚")反而更凸显对先贤的崇高敬意
- 结尾"洁芳尊"的设想,把抽象敬仰转化为具体行动,情感真挚动人
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既写出了先贤的伟大,也道出了后人传承文化的责任,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