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清晨江上行舟的生动画面,充满了旅途中的孤独感和对远方的遐想。
前两句用木莲花凋落、秋江碧绿勾勒出清爽的秋晨景象。木莲褪去红装,两岸江水环绕,色彩对比鲜明,像一幅水彩画。
中间四句通过四个动态画面展现行舟过程:船帆迎着雁群前行,旅人却与鹧鸪背道而驰,暗示着离家的惆怅。江风灌满衣袖,晨雾沾湿早餐,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拂面的凉风和湿润的雾气。
最后两句是情感升华。诗人独自眺望江面,看着水波想起传说中洛神轻盈的步伐,把现实的旅途与神话联想结合,给寻常的晨景蒙上一层梦幻色彩。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让简单的江景有了更深的意境。
全诗妙在把秋晨行船的各种感官体验——看到的色彩、听到的鸟鸣、感觉到的风雾——都融入短短八句中,最后用神话典故轻轻一点,就让整首诗飘起了仙气,既写实又空灵。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