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寅亮读书深山万木之中以避暑文瞻为赋长句因次韵以寄
独向阴崖结构牢,一时文采擅风骚。
云间客见疑犹浅,山下人行望始高。
苍树攀巢驯鹳鹊,翠藤结蔓挂猿猱。
遥知高卧多标致,何问长斋代骨毛。
洗耳未应徒见许,攒眉但恐不容陶。
山僧进谒多题竹,野老相过或献桃。
绵蕝暂陈存故事,棘闱严备远周遭。
凿平岩罅安书籍,扫集松花酿酒醪。
醉后赋诗题石壁,兴来送客钓江皋。
苏门傲睨惟閒笑(一作闻啸),康乐登临岂惮劳。
雨霁(一作馀雨)傍松延薜荔,晚凉疏水灌蒲萄。
明朝使者求颜阖,只此山中不用逃。
云间客见疑犹浅,山下人行望始高。
苍树攀巢驯鹳鹊,翠藤结蔓挂猿猱。
遥知高卧多标致,何问长斋代骨毛。
洗耳未应徒见许,攒眉但恐不容陶。
山僧进谒多题竹,野老相过或献桃。
绵蕝暂陈存故事,棘闱严备远周遭。
凿平岩罅安书籍,扫集松花酿酒醪。
醉后赋诗题石壁,兴来送客钓江皋。
苏门傲睨惟閒笑(一作闻啸),康乐登临岂惮劳。
雨霁(一作馀雨)傍松延薜荔,晚凉疏水灌蒲萄。
明朝使者求颜阖,只此山中不用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袁寅亮的隐士在深山读书避暑的闲适生活,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自由的热爱。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先点明地点——袁寅亮在背阴的山崖边搭建了牢固的草庐("独向阴崖结构牢"),他的才华在当地文人中非常出众("一时文采擅风骚")。这里用"阴崖"这个意象既交代了避暑的功能,也暗示了远离尘嚣的隐居意味。
接着用对比手法描写山居的独特视角:从山下看觉得很高,从云间看却显得很浅("云间客见疑犹浅,山下人行望始高")。这种空间错位感巧妙表现了隐居地的与世隔绝。
中间部分用大量生动的自然细节展现山居乐趣:鹳鹊在苍树上筑巢,猿猴在翠藤间攀爬("苍树攀巢驯鹳鹊,翠藤结蔓挂猿猱")。这些动物邻居让隐居生活充满野趣。诗人还想象袁寅亮高卧读书的潇洒姿态("遥知高卧多标致"),连吃素修行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随后描写隐居生活的日常:用松花酿酒、在石壁题诗、江边钓鱼("扫集松花酿酒醪""醉后赋诗题石壁"),这些充满诗意的活动展现了文人雅趣。特别提到"苏门傲睨"(借竹林七贤的典故)和"康乐登临"(谢灵运的雅号),用历史名人的洒脱来比拟袁寅亮的生活态度。
结尾处突然转折:就算朝廷使者来寻访("明朝使者求颜阖"),在这山中也不用躲避。用《庄子》中颜阖逃官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暗示真正的隐士无需刻意逃避,自然超脱。这个结尾给全诗增添了几分幽默和智慧。
全诗的魅力在于: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和文人雅趣的描写,把看似单调的隐居生活写得生机盎然。诗中动物、植物、美酒、诗书等意象交织,既有烟火气又有书卷气。最后对"隐居"概念的巧妙解构,更体现了古代文人"大隐隐于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