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二

入山亦已深,居人一何稀。
百里三四家,茅茨枕山陂。
爨斫山木叶,饷食道边藜。
斜日群行汲,漏下不得归。
一歃亦已艰⑴,何况酒与糜。
柴门有底疏,所忧虎与罴。
尔民则已苦,何用知客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远山村的艰苦生活,读起来像一幅真实的生活速写。

开篇就点出山村的与世隔绝——进山已经很深了,住户却少得可怜。方圆百里只有三四户人家,茅草屋紧贴着山坡而建。这里的人们靠砍山上的树叶当柴火,采摘路边的野菜充饥。太阳西斜时,村民们结伴去打水,常常要到深夜才能回来。

诗人用几个细节道出生存的艰难:连喝一口水都困难,更别说喝酒吃粥了。简陋的柴门根本挡不住什么,最让人提心吊胆的是山里的猛兽。最后两句特别打动人心——诗人说:你们的生活已经够苦了,哪还需要理解我这个过路人的伤感呢。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白描的手法,把山民的日常困境写得真实可感。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静地记录所见所闻,却让人感受到深切的同情。特别是结尾处,诗人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次要位置,更凸显出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这种平实的写作方式,反而比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