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都督佥事杨文广征南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雷鸣甲冑乾坤静,风动旌旗日月高。

世上麒麟真有种,穴中蝼蚁竟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听伯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南征时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充满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

前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将军出征的英姿:将军腰间挂着寒光闪闪的宝刀("秋水"形容刀光清冷),铠甲碰撞声如雷鸣却能让天地肃静,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能触及日月。这些夸张的比喻既表现了军威之盛,也暗示将军的威严足以震慑天地。

五六句运用对比手法:把将军比作传说中的麒麟(祥瑞神兽),而敌人则是地洞里的蝼蚁,通过这种悬殊对比凸显正义之师的所向披靡。"真有种"三字特别有力,强调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

最后两句展望胜利:用"铜柱"典故(东汉马援平定交趾后立铜柱纪功)预示凯旋,而"春深听伯劳"的温馨画面(伯劳鸟的鸣叫)与前面战场描写形成反差,暗示征战是为了守护和平的家园。这种从金戈铁马到岁月静好的转折,更显出将军的家国情怀。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豪情万丈中透着从容自信的气度,既有"犯我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又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举重若轻,完美诠释了古代儒将的风采。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0